主演:湯姆克魯斯、渡邊謙、小雪
這部片子已經被國內的第四台播到快要爛掉了,但卻也無法抹滅它是部好片子。只是它也是部不容易看得懂的片子,因為全片的手法和日本電影很像,以緩慢的步調,多種隱喻的意象來表達電影的主旨。
先講一下片中的背景吧!描述的時代大約是 1876 年左右,背景國的日本正是明治維新時期,新舊交替的年代,就在舊傳統與新風潮激盪之際,一位滿懷內疚的美國第七騎兵團軍官納森歐格仁(湯姆克魯斯飾演),在主張完全西化的勢力引荐下,來到了日本來協助訓練新時代軍隊。
好啦!片子一開始稍稍的點了觀眾一下,納森歐格仁為何會感到內疚,主要就是在對印第安人的戰爭中,殺了手無寸鐵的女人和小孩,而且是偷襲式的屠殺,這一點大概和他的軍人養成教育的核心價值觀不同,因此它對於舊日的長官一直抱持著不滿之情。然而卻是因為他的牽線,才能以極高的報酬前往日本擔任軍事教官。
到了日本,歐格仁依然和老長官的理念不合,老長官是典型為了錢什麼都可以配合老闆的那種人,採取的對策是不是最好不是重點,重點是老闆爽就好(這種人每一家公司一定都找的到看得見),於是他又再一次強迫歐格仁做違背理念的事情-帶著還沒訓練好的新軍出擊。
這樣的部隊和訓練有素且有作戰經驗的武士軍團當然沒得比啦!這些拿傳統刀劍和弓箭的武士,在森次勝元(渡邊謙飾演)率領下大敗日本新軍,歐格仁也因此被俘虜了。
被俘虜後,由於勝元想多了解所謂的敵人(也許世新軍的詳細狀況),所以讓歐格仁活下來。此時身受重傷的歐格仁是由勝元的妹妹多香(小雪飾演)照顧,多香的丈夫廣太郎在這場戰役中為歐格仁所殺。就歐格仁的想法,這個女人應該是要殺了他報仇才對,但是卻發現他在哥哥勝元的命令下細心照顧,並沒有趁機殺他。
在這個小村落中,歐格仁看到了許多他過去所認識以外的東西,正如他不了解自己的迷惑一樣,他同樣也不了解這些東西。更令他迷惑的是,勝元的軍隊根本不可能是配備當代槍砲部隊的對手,但是勝元似乎是為了某種信念而戰,為了貫徹自己的政治主張而戰。
在到勝元的國度之前,他的西方人朋友曾告訴過他武士道。他想,這是武士道的影響嗎?那麼武士道又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可以讓這些武士能夠在殘酷的戰爭殺戮中,內心依然能夠平靜?甚至認為是一種榮譽?
電影中,僅出現二次印地安部落的屠殺畫面,來暗示觀眾歐格仁內疚之源,用此來讓觀眾揣摩武士道的內涵,這一點和日本電影常用的手法相似。(不過,會不會是導演也不懂武士道?)在俘虜期間,歐格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觸,學習武士刀的刀法中,似乎漸漸的揣摩出武士道的意涵。
在第二次上京的期間,他終於瞭解到勝元的反抗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政治信念:西化不一定完全符合日本的利益,完全拋棄舊傳統,日本還會是日本嗎?至此歐格仁終於瞭解這一批傳統武士為何能夠視死如歸,甚至認為戰死是一種光榮。而他自己也因此能夠拋開過往的內疚,重新選擇自己的生活。
最後當然又是很好萊塢式的結尾-好人會勝利。歐格仁加入勝元這一方,保衛所謂他愛的一切(我倒覺得他想保護這個讓他解開內疚和心理壓力的地方)。在他優異的戰術下,獲得一個光榮而淒美的勝利。
這是一般人看這部電影會得到的最基本感受。不過,有個問題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那就是在一個團體中,如果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理念,那麼團體運作所需要的決策又從何產生?那只會出現一堆像勝元這樣不爽妥協的人物吧!那麼團體還真能運作下去嗎?
電影中最後雖然是由明治天皇出來裁決,然而當時天皇並沒有這麼大的權力。當時所謂的大政奉還(把政治權力從幕府交還給天皇)並不徹底,同樣是維新派內就有不同的主張,而且彼此還互相暗殺和攻伐。況且,就當時所引進的英國議會政治來說,天皇裁決並不符合代議制度的原則。即使到二戰前夕,日本陸海軍對於是否開戰的爭議,昭和天皇也並沒有真正的裁決,他只是寫下「既然四海之內皆兄弟,為何外面風雨總不停?」的詩來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已,並沒有明確的答案,仍舊按照日本憲法把裁決全丟回給當時的首相東條英機。可見天皇並沒有想像中的有權力,他只不過是形式上的元首,精神上的象徵而已。
電影以天皇裁決的方式作為勝元理念獲勝的表現,我覺得是一種反民主的想法,也是對東方國家民主化的污衊。也許導演的真正目的是想藉此諷刺日本不夠民主?或者他認知中的東方帝皇都是權力高度集中的獨裁者?我不知道。或許真相只是他想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結束這部片子。
我倒覺得是您想太多了
回覆刪除心得...就是我的想法呀~不過導演和編劇恐怕是真的不像我想的那樣~
回覆刪除這不叫心得~這是看圖說故事
回覆刪除我已經表達我的看法了,若這樣還不算心得......那請恕我愚拙!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