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權宣告

本站所有的內容均由本人所原創,受中華民國之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保障。如需轉載、引用或連結,請參考這裡的說明

2007年10月12日

Linux 作業系統之 Ubuntu 的初體驗

想當初開始使用電腦的時候,為何會選微軟的作業系統呢?在 1995 年剛進入職場時,家裏唯一的電腦用的是 DOS 加 Windows 3.1,不是絕對必要的文字指令,打死也不背、不記。而那時的公司有一部 MAC 電腦,只要透過滑鼠東點西點,工作很快可以完成,除了打文宣用的文字稿,根本不需要背啥文字指令,心想這才是人類用的電腦啊!

工作了幾個月,和同仁混熟了,也跟著去上電腦公司送的訓練課程,想說自己也買一台來用好了。於是課餘問一下 MAC 的經銷商,我們公司那台電腦要多少錢,經銷商給我的答覆是三十萬。

天啊!當時我的薪水也不過 25,000 ,一台電腦要不吃不喝一年才買的起,這是怎樣?於是天真的問他:「我只要主機就好,其他週邊我自己買。」電腦公司給我的答案是,MAC 的所有配備都是 Apple 公司生產的,其他市面上給 IBM PC 用的設備是不能裝上來的。而且沒有現貨,必須先跟香港分公司訂,最快也要三個月才能到手。

因此,我還是選擇軟硬體加起來只要四萬的 IBM PC 當我的第一台電腦。畢竟省吃儉用三個月就有了。從此,就跟著微軟的軟體征戰職場,帶來便利,也帶來很多的麻煩。

時至今日,微軟也沒有便宜到哪了,隨著微軟的授權費節節高升,加上所需的硬體越來越高,一部全微軟的電腦,已經超越了個人財力的負擔了,所以 Linux 引起了我的注意。

經過許多 Paper Work 之後,加上友人的推薦,我開始研究傳說中的 Ubuntu。起先使用虛擬機器來試試看,作業系統的安裝沒有遇到啥問題,裡面的圖形介面雖然和 Windows 不同,稍微摸索一下,多數都能解決。過了一陣子之後,就開始想要弄一台實體的機器來試試看了。

剛好亮晶晶的電腦不要了,同事又有人換電腦,舊的也不要了,於是發揮 DIY 作者的精神,仔細的重組了一部研究用的電腦主機,把 7.04 版的 Ubuntu 裝上去。

我把自己當作一般使用者來看待它(其實對於Linux而言,我就是一隻菜鳥),安裝的基本想法就是根據自己對 Linux 的粗淺認識,所以沒有照鳥哥的建議,額外使用 FDISK 來分割磁碟,而是使用它提供的工具。分割的介面還算簡單,我根據以往的經驗和讀過的資料,還是堅持要分割出系統碟和資料碟的區分。不過對於磁碟的定義,Linux 和 Windows 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花了一點時間去了解才順利分割完成。

安裝倒是挺快的,沒遇到啥阻礙。唯一不能完全使用的硬體是 Nvidia 的顯示卡。還好它有一個工具叫做「Restricted Drivers Manager」,可以在此強制啟動相關的驅動程式,不過會提示可能的風險。不過啟動後能用就好了,之後再來想辦法解決。

區網的網路線接上網卡,Ubuntu 自動會抓到網路並取得分配的 IP,不久後就出現安裝更新的通知,把所有的更新安裝完之後,就要求重新啟動電腦。

由於我安裝的是 CD 的版本,GNOME 並沒有套上繁體中文,於是從它的「套件管理程式」內找出來,安裝上去之後,才算有了繁體中文的介面了。

既然安裝都完成,這時該上網找一下有沒有顯示卡的 Linux 版本的驅動程式。從 Nvidia 官網有找到,不過它必須使用文字命令才能安裝,費力的找出「終端機」,根據 Nvidia 的安裝指示去安裝,出現了一個警告視窗,告訴我必須在 root 底下執行。這下好了,我知道我的研究課題的一個方向了。

這個暫且放下不題。我想來試試看能不能安裝防毒軟體。在 Avira 的網站找到小紅傘的 Linux 版本,高高興的下載回來且解壓縮,看到資料夾有個叫 install 的檔案,多年來在 Windows 內的訓練,就是點它二下。結果出現的視窗問我是要開啟這個文字檔案還是在終端機執行?我又不想看它的內容,於是選擇在終端機執行。一個終端機的畫面閃過之後,什麼事情都沒發生。既沒有安裝過程,也沒告訴我安裝好了。檢查了一下確定沒有安裝上去。於是只好研讀一下安裝說明檔。

看了半天,還是要使用文字介面來解決,我想,一般的使用者哪會這些指令啊?這樣的作業系統怎能說服一般使用者來用呢?想我當年就是不想用 DOS 的文字指令,才會急著換 Windows 95 的呀!今天在 Linux 內連安裝的應用程式都得靠文字命令,相較於浪費的時間成本,我有點想念 Windows XP 了。

至此,當然還不能死心,找一下 Ubuntu 的說明,發現它有「添加和刪除」應用程式的管理程式,於是開進去使用。發現它可以自動上網找出所有可用的程式,也可以去從光碟內找到可安裝的程式來安裝,就是沒辦法指定檔案路徑來安裝自行抓下來的程式。也許我對它的了解太少,不過玩到這裡,我決定找本書來看看好了。因為 Ubuntu 的說明檔都是英文的,沒時間跟它耗。

初體驗的感覺是,如果安裝應用程式還得用到文字模式,我想很難吸引只想用電腦工作或娛樂的一般使用者。至於要吸引 Windows 或 MAC 使用者跳槽,可能自由軟體陣營還要加把勁才行。

2 則留言:

  1. 匿名1/20/2008

    linux已經進化很多,我是2000年開始接觸LINUX的,早期除了原本安裝光碟片以外的linux軟體,大多為rpm檔(Mandriva和SUSE和redahat等LINUX作業下的包裝檔案管理程式)和tgz檔(文字模式下的安裝用),提供debian的deb檔(ubuntu家族和debian等作業系統包裝檔案管理程式)較少,近來可能是ubuntu異軍突起, 大多有提供deb檔安裝...我呢...一直都是使用以rpm包裝檔案管理程式為主的Mandriva&opensuse等,所以您所說文字模式安裝幾乎沒碰到過...其實LINUX如rpm包裝檔案管理程式較優於MS作業系統,因為可以讓使用者清楚了解將要安裝哪些東東到電腦裡...安裝時點一點, 輸入root的密碼,移除時也還算俐落...(以前聽微軟控的家兄說過微軟作業系統的移除軟體後常常不知道在哪裡留下殘渣...所以他都盡量精簡安裝)

    回覆刪除
  2. To 小良:
    謝謝你的分享!我是還沒去碰所謂的 RPM 檔,雖然在下載檔案內會看到,不過懂得少,不知道是幹嘛的...下次我就來試試看這個東西。
    在系統安裝上,自己的粗淺經驗是 Ubuntu 在圖形介面下,也沒讓使用者太多選擇要或不要哪些東西(我想新手大概也不知道哪些好用,哪些不好用吧!),不過要移除倒是一點都不麻煩,至少和微軟的相比是好多了...微軟的東西,我也是能精簡就儘量精簡,在還沒完成轉換研究之前,微軟的系統還是得存在一段時光...
    至於我所說的文字模式,是其他第三方軟體的安裝說明,都是以文字模式下指令安裝,大概寫軟體的人是希望一個說明檔就解決所有的 LINUX 版本吧!我自己對這些還不是很熟,所以才會碰到一些困難囉!

    回覆刪除


email 圖片:http://services.nexodyne.com/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