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權宣告

本站所有的內容均由本人所原創,受中華民國之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保障。如需轉載、引用或連結,請參考這裡的說明

2009年1月22日

大掃除中發現的過時電腦設備

由於所長夫人有兩篇論文要交,因此年前的大掃除,理所當然的被我全包了。說真的,我可是不是閒閒沒事做,也是有 case 急著要處理。但她的論文可是披著學術的惡魔外衣,我的應用軟體教學文沒辦法跟那個光環相比,加上自由作家的特殊身份,大掃除的最佳人選,不言可喻。

住在一間老舊的小公寓,打掃起來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只是在冷冽的天氣裡,要親手用沁心透涼的水來清潔這個家,對於心性和肉體都是一種修煉。所以當氣象報告說哪幾天會比較溫暖,自然就把要用到水的部份加以延遲,決定先做點別的事情。

做些什麼?自然是把不要的東西先丟掉,這些東西丟掉,清理起來才會方便些。但不知為何,房子不論大小總是會堆積一些不常用的東西,這些玩意兒,若不下定決心把它們丟了,小屋子真的快住不下一家三口。於是開始東翻西搬,每一樣東西都謹慎且認真的思考,確定它們是不是真的用不到。

首先,就是清理電腦設備。對我來說,電腦設備是重要的生財工具,不好好盤點清理,確定一下用途,恐怕日後會有重複投資的浪費現象。清呀!清的,居然發現一些早被我遺忘的古董級設備,而這些東西幾乎都無法用在現有的電腦內了。看著它們,不禁想起它們當年為我打下的江山,想丟還真的有點捨不得。

於是對這些東做了一點檢測的工作,期望有奇蹟出現,看看它們是不是還能使用。最後發現,它們不是壞了,就是抓不到驅動程式。現實的狀況最後還是說服了自己:不要硬撐啦!此時此刻已經是該道聲別離且提列損失了!

最後決定拍照留念後丟掉,為自己的電腦採購史留下紀錄就好。


這是宣稱要取代 3.5",1.44 MB磁碟機的 ZIP 磁碟機,同一時期的競爭者是 LS-120。但現實的發展結果是,這二個通通被 CD-ROM 給做掉。

當時拿了工作上的第一份績效獎金,跑去高雄建國路那邊買這台機器回來備份,總共花了五千多元。回家後,用好幾個晚上把幾百片 1.44 MB 磁片內的東西全塞進來,到現在我還記得拋棄那一大堆磁碟片的快感。不過,這快感只維持幾年,就被光碟機和外接碟給取代(這一台機器早在七、八年前就不用了)。之所以沒有丟掉,只因為自己不願承認五千多元已經成為過去式。


當時 ZIP 磁片並不普遍,為了確保 ZIP 磁片帶出去可以用,所以才買外接式的 ZIP 磁碟機。在它的背後有連接的說明,接法是一端連接到電腦的印表機埠(也就是COM 1),另一端則接到印表機。在那個外接埠少且沒有 USB 的年代,這是多數機器外接的主要方法。


加上購機時送的空白片,前後總共擁有 12 片 ZIP 磁片,其中包含一片驅動程式和管理程式。一片的容量是 100 MB,所以總共有 1.2 GB的資料。從自己註明的標籤內容來看,得知裡面存放的資料,大概是從 DOS 6.22 到 Windows 98 這一段時期的各種作業系統、應用軟體、字型、遊戲和自己做的資料。想到這些花不少錢買回來的東西,現在已經完全無法使用,心裡真的覺得很痛!


ZIP 磁片都會附上一個塑膠外殼加以保護。


盒內的紙,寫了一堆 ZIP 的優點和宣傳,沒有什麼有用的東西。


ZIP 的背面。它所採用的讀寫方式是光學式的,和 1.44 MB磁片不同,在磁片背面的左上角,有一大塊反光,就是它接受光學讀寫的地方。


正面近照。


背面近照。左上角那個蜂巢狀的讀寫區域,就是讀寫資料進去的地方。它也有防寫裝置,不過是透過軟體來設定,不像 1.44 MB 磁片可用物理方式來防止寫入。


全部相關設備的大合照。


這是另一個讓我心痛的產品,也就是 IBM 的 OS/2 作業系統。當年號稱比 Windows 95 還要穩定,功能更強,但是 IBM 自己並沒有下定決心要在消費者端大力推廣和發展,舉棋不定加上沒有開放給第三方應用軟體商,在缺乏可用的應用軟體下,徹底的被 Windows 打敗。為了這傢伙,我還跑去中山大學參加 OS/2 的社團。結果該社團也沒撐多久就解散,原因也是 IBM 不玩這東西,大家想玩也玩不下去。

要安裝 OS/2 得先用安裝磁片,最後才是使用光碟。這東西的好壞,我無法評估,因為裡面的應用程式全是 IBM 提供的,缺乏第三方軟體和評估工具,它的優劣就很難下一個公正的定論。不過,它的多重開機程式很棒,能夠把不同的作業系統真的隔開,不像當時 Windows 所提供的那樣,表面看起來是分開,其實某些系統檔案會被覆蓋掉假分隔方式。因此,OS/2 對我來說,真正有用的只有這個多重開機管理程式。


裝光碟片的袋子挺特別的,是現在幾乎找不到的三層式。


這是另一台老舊的電腦,是亮晶晶不要的。我把它搬回來準備安裝 Ubuntu/ Linux,作為研究機之用。可是去年都在為找工作而努力,加上後來有人捐贈更強的電腦,所以這台電腦就被我丟在一旁。

照片內的插座,是插卡式的 Pentium !!! 所用。這是一顆規格最特別的 CPU,不知道為何 Intel 當年為何會製造出一顆如此佔空間的怪胎。由於它夠特殊,所以也被我拍照留念。


這就是 Pentium !!! 的 CPU,本身已經內建風扇,改裝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底下的墊子是CD收納盒的隔板,這樣子,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出它的尺寸了吧?


正面照。


側邊的厚度。看到這兒,大家也該知道它的體積是多麼龐大,塞在主機內真的很佔空間,對於主機的散熱,當然是很不利的因素。


另一邊的「英」姿。


最後拆下硬碟。赫然發現這是一顆蠻新的硬碟,容量有 80 GB。對於阮囊羞澀,卻急需儲存空間的我來說,宛如久旱逢甘霖,連忙拿外接線來測試,狀況還非常好呢!


這顆是 Hitachi 購併 IBM 後的產品,只是系列名稱一樣用 DeskStar。這一系列的效能和耐操性還不錯,不過那條橘色的連接線非常脆弱,稍微不小心就會弄壞,幾年前整理電腦設備時,就因此報銷了一顆資料碟,從此就不買這一系列的硬碟了。話雖如此,現在正處於艱苦的復國時期,有得用就要偷笑啦!還管它設計的好不好!

東西壞了就丟掉,這原是平常不過的事,多愁善感的我(咳!咳!愚蠢投資後的悔恨吧?),對著這些舊規格的東西不免有些感想。最重要的,就是規格演變所帶來的麻煩。多少寶貴資料,就因為規格演變的緣故,讓我無緣和這些資料再相會,到底這是誰的錯呢?或許可以說這是時代進步的結果,但某些東西的重要性是不會改變的。輕易相信別人推薦的結果(尤其是那些自稱專家的人),往往就有這種悲慘下場。

這讓我想起某位極力推廣某個檔案格式的教授,他「大力」告訴大家該用某個檔案規格,以免日後資料內容無法檢視。真的是這樣嗎?技術不斷進步,人們對於資料整合和檢視的需求,只會停留在現今的水準嗎?以後,這些檔案真的還能被打開來檢視嗎?雖然他不斷地保證絕對沒問題(和反對或質疑者以接近單挑的語氣如是說),但有一天這些檔案真的無法檢視或讀取時,或者發現嚴重安全缺陷時,他能給大家什麼樣的交待?他的身家財產也無法彌補眾人的損失吧?

俗話說:「滿飯好吃,滿話難說。」從我這些過時產品,我覺得沒有什麼規格標準是不會變的,還是嘗試多種解決方案比較好。一旦察覺有異時,就不要偷轉檔的懶,甚至重要的東西還應該留下紙本檔案。

時間,會改變很多事,任何的肯定,都只能在當時。拿永遠當保證,恐怕會被永遠給灼傷。

12 則留言:

  1. 匿名1/22/2009

    還有MO片的儲存設備!
    不過現在有光碟片、隨身碟、隨身硬碟。
    光碟片有被取代更新的趨勢,
    隨身碟沒有被取代的趨勢,
    隨身硬碟也沒有被取代的趨勢。

    回覆刪除
  2. To GTO:
    有什麼用什麼囉!我個人還是覺得經常注意趨勢的改變,該轉換就轉換,畢竟資料的價值通常遠高於硬體。如果價值不高於硬體,那毀了也沒關係啦!

    回覆刪除
  3. 好像純文字檔才是王道啊~
    只是未來可能也會碰到編碼問題而有機會無法打開。

    回覆刪除
  4. 匿名1/23/2009

    最後一句話真是精闢呀!:D 有很多人還是堅持用MO,所以MO要淘汰也沒這麼快。

    回覆刪除
  5. 匿名1/23/2009

    所長的年代是電腦設備動盪最激烈時候,
    當時誰也沒有料想得到的設備新聞歷史,
    期間我覺得有OpenOffice.org的存在感,
    是一種對人類的長期發展的利益處著想,
    因為OpenOffice.org的檔案格式是開放,
    可以使用解壓縮軟體開啟對於這一優點,
    這是Microsoft Office所做不到的事情
    而且有些被Microsoft Office判壞的檔案,
    都可以被OpenOffice.org所開啟和修復,
    這些事情是Microsoft真正要檢討的地方。

    回覆刪除
  6. To elleryq:
    純文字檔雖然好,但是圖文整合已經是基本到不行的要求,這個方法,還是留著做最後的一到防線吧!

    回覆刪除
  7. To 麻糬:
    MO 雖然是好東西,可惜速度實在太慢,當要複製資料時,真的沒有效率可言啦!我想,再經過幾年,手上的機器漸漸報廢時,MO 才會走進歷史吧!

    回覆刪除
  8. To GTO:
    技術的進步是不會停止的,或許早年是一個群雄割據,互爭雄長的階段,現在的狀況其實也不遑多讓,只是用不同的形式而已。

    對於 ODT 的優點,我並不否認,至於缺點,有待時間驗證吧!微軟的東西,其實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它追求的就是商業利亦,在商業利益優先的情況下,其他的都是再說啦!

    回覆刪除
  9. 其實... 印表機埠的代號應該是 LPT1: 而不是 COM1: 才對!

    COM1: 是序列埠,那個年代被用來接 MOUSE!

    回覆刪除
  10. 匿名1/23/2009

    哇ㄏㄏ..... VD133耶
    本人當年也用這款 真是懷念哩(免跳JUMP)

    回覆刪除
  11. To Ada:
    經過檢查和驗證後,印表機埠確實是 LPT1!
    唉!我的記性真的已經老化啦~

    回覆刪除
  12. To 匿名:
    看到自己曾經用過的老東西,不免會懷念一番吧!哈哈!

    回覆刪除


email 圖片:http://services.nexodyne.com/email/